-
空氣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空氣中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健康或生活環境之物質,包括氣狀污染物、粒狀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惡臭物質、有機溶劑蒸氣、塑橡膠蒸氣及石綿等。
-
空氣污染防制費 Air pollution control fee
係基於污染者付費原則,依空氣污染防制法第十條規定,按污染物排放量向污染源徵收之空氣污染防制費用,希藉由價格變動以改變污染者行為,並可將污染所造成外部成本內部內。所徵收之費用專用於空氣污染防制工作。
-
酸性沈降 Acid deposition
指空氣中任何形式酸性沈降物質,包括固相及液相物質。
-
酸雨 Acid rain
雨水之pH值小於5.0,稱之酸雨。
-
逆溫層 Inversion layer
在對流層大氣中,一般大氣溫度之垂直分佈隨高度而降低,因此在對流層中,溫度隨高度而增加之大氣範圍稱為逆溫層。
-
逆溫層強度 Inversion strength
逆溫層內,每單位高度中溫度上升的多寡;基本上,強度愈強,對流愈不易穿過,污染物向上擴散愈不易。
-
混合層高度 Mixing height
於熱力圖中,利用當日之地面最高溫沿乾絕熱線上升與探空曲線相交之點,為當日最高之混合層高度;在混合層,內污染物隨著紊流而被均勻的混合,混合高度愈高,表示對流愈旺盛,污染物被往上傳送而稀釋的機會愈大。
-
污染源 Pollution Source
指排放空氣污染物之物理或化學操作單元。
-
逆溫層底高度 The height of inversion base
指地面至逆溫層底之距離;當高度愈低時,表示逆溫層距地面愈近,對流至該處難以穿過,致使污染物向上擴散不易。
-
熱污染 Thermal pollution
指燃煤燃油以及核能發電廠製造熱能時,無法使用而須加以釋放的廢熱污染。
-
煙塵係數 Coefficient of hazes
以濾帶採樣器採集空氣中污染物後以其不透光率換算成光密度,由其數值大小,可表示空氣中含碳污染微粒的多寡。其表示方法為1000呎空氣通過一定濾紙面積之光密度,單單位以COHS/1000ft表示之。
-
空氣污染防制區 Air pollution control region
指視地區土地利用對於空氣品質之需求,或依空氣品質現況,劃定之各級防制區。
-
空氣污染事件 Air pollution episode
在特殊氣象通風與擴散條件具有特續性(超高一天以上)引起空氣品質嚴重惡化時,稱為空氣污染事件。
-
空氣污染潛勢 Air pollution potential
大氣環境利於形成空氣污染之程度(潛力)引起空氣品質嚴重惡化時,稱為空氣污染潛勢。
-
空氣品質預報區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rea
基於氣象因素、地理環境、行政區域、污染源分佈及作業可行性,將全國分為 10 個空氣品質預報區,計有北部地區、竹苗地區、中部地區、雲嘉南地區、高屏地區、宜蘭地區、花東地區、馬祖地區、金門地區及澎湖地區。
-
排放標準 Emission standard
指排放廢氣所容許混存各種空氣污染物之最高濃度或總量。
-
惡臭 Malodour/Malodor
足以引起壓惡或其他不良情緒反應之氣味。
-
有毒氣體 Toxic gas
包括氟化物、氯氣(Cl2)、氨氣(NH3)、硫化氫(H2S)、甲醛(HCHO)、有機溶劑蒸氣、含重金屬之氣體、酸氣、氯乙烯單(VCM)、氣狀多氯聯苯(PCBS)、氰化氫(HCN)、戴歐辛(Dioxins)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有毒氣體。
-
通風指數 Ventilation index
一般定義為混合層高度與混合層內平均風速的乘積,可視為某一定時間內之空氣置換率,其中混合層高度代表污染物垂直方向可擴散之高度,而風速則代表水平向污染物可傳送的範圍;當通風指數愈小時,表示污染物愈不易擴散,因此可做為空氣污染潛勢預報因子之一。
-
可見度 Visibility
空氣中透明和明亮度,表示可見到物體之距離。
-
濕沈降 Wet deposition
空氣污染物在大氣中藉由液滴吸收後隨液滴降落於地表之過程,稱為濕沈降,為大氣中污染物質去除重要機制。
-
乾沈降 Dry deposition
大氣中顆粒污染物因重力沈降,也因碰撞或擴散等物理現象而沈積到地面;氣態污染物經光化反應或吸附在懸浮微粒上而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