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維護中

本日(4/24)預計進行系統調整(12:00至14:00),空氣品質監測網可能暫時中斷服務,本部完成調整及測試後,即恢復資料服務,特此公告。

::: 首頁 > 空品科普 > 空品小百科 > 臺灣空品時空特徵 > 颱風路徑與空氣品質分布特徵

空氣品質與日常生活

颱風路徑與空氣品質分布特徵

颱風好發的季節為 7-9 月,在溫暖且潮濕的太平洋海面上容易產生對流,進而發展成颱風,在北半球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其暴風圈挾帶強風、豪雨,常常為臺灣帶來劇烈災害與損失。

颱風形成後,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上多以偏西路徑移動。當颱風到達臺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常位於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邊緣,使得導引氣流減弱,故路徑變化多端——有繼續向西進行者,有轉向偏北方向進行者,更有在原地停留或打轉者。一般而言,導引氣流明顯時,颱風的行徑較規則,否則颱風的行徑較富變化。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多落於下圖所示之兩大紅色箭頭所涵蓋的範圍裡。

多數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涵蓋的範圍示意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颱風水平方向氣壓變化大,伴隨強烈的風速,是變化較為劇烈的天氣系統;颱風在接近臺灣的過程中,也影響了臺灣附近環境氣流,進而影響臺灣的空氣品質,下列為常見颱風路徑及其影響空氣品質分布特徵:

颱風由臺灣東方海面北上

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東或勢力較弱時,颱風會經由臺灣東側海面北上轉往日本附近移動。當颱風來到臺灣東南及東方海面時,因颱風環流逆時針旋轉,臺灣主要風場為偏東風,此時東半部為迎風面,降雨會帶來洗除作用,空氣品質較佳,但仍受降雨延時及強度影響;但氣流過山後,在背風面產生沉降作用,空氣不易流動、擴散條件不佳,使得西半部空氣品質普遍變差,須留意午後光作用影響,使臭氧濃度上升。隨著颱風北上通過北緯 25 度,臺灣附近風場轉為偏北風為主,北部轉為迎風面,並有降雨發生,受洗除作用影響,空氣品質好轉;中南部則位於下風處,污染物可能累積,空氣品質與北部相比,相對較差。

颱風由臺灣東方海面北上路徑示意圖

颱風通過臺灣

若颱風路徑是由東部登陸並通過臺灣者,颱風雲雨帶影響臺灣之前,臺灣晴朗無雲,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上升。颱風雲雨帶影響臺灣時,因其逆時針環流影響,臺灣附近主要風場為東至東北風,北部及東半部位於迎風面,風大雨大,強風有助空氣混合與擴散,加上降雨可帶來洗除作用,空氣品質較佳,但仍受降雨延時及強度影響;中部以南地區則因風速增強,容易引發揚塵,使空氣品質變差;而颱風登陸臺灣期間,整個颱風暴風圈籠罩臺灣,全臺皆有降雨發生,可洗除污染物,使空氣品質好轉。

颱風通過臺灣路徑示意圖

颱風行經臺灣南方海面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強時,颱風位置偏南,移動路徑由東向西,當通過菲律賓附近海域時,受颱風逆時針環流影響,臺灣主要風場為偏東風,位處迎風面的北部、東半部地區,風雨增強,在降雨洗除作用下,空氣品質較佳;竹苗以南地區因雲量較少,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易生成臭氧,使臭氧濃度升高,加上東風氣流過山後,在背風面造成沉降作用,污染物容易累積,空氣品質轉差;隨著颱風向西移動,颱風外圍雲系雨帶逐漸接近臺灣地區,各地有機會降雨,有利洗除污染物,空氣品質也逐漸好轉,但仍受降雨延時及強度影響。

颱風行經臺灣南方海面路徑示意圖